误区一:精神有问题
这是对心理咨询最常见的误区。当我们说“心理咨询”时,要分清两个概念,即“心理咨询”和“心理治疗”。“心理治疗”针对的是我们常说的精神病人,如患精神分裂、抑郁症、焦虑症的病人。但是“心理咨询”的对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正常人,就是你、我、他。只要我们在生活、学习、工作、婚恋、人际交往、个人成长等方面遇到困惑、难题时(即一般心理问题,如因家庭纠纷、就业迷茫、个性冲动等引起的内心矛盾),自己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、缓解情绪,就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。其实,心理咨询是正常缓解心理压力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好办法,去做心理咨询并不代表你“不正常”、“思想有问题”,也并不“丢人”。相反,现在很多思想进步、开放的人已经毫无顾虑地走进心理咨询室来促进个人成长。
误区二:一眼看穿我
几乎每个心理咨询师或学心理学的人,都被问过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——你是不是看一眼就知道我在想什么?实际上,心理咨询师并非“读心神探”,不可能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知道你的所思所想。
由于心理咨询师接受过系统而科学的知识、技能培训,他们了解人的心理、行为活动规律,加之长期咨询实践累积的经验,心理咨询师确实有更良好的观察力、逻辑分析能力。对人的情绪和语言透露出的心理状态更敏感,而这些都是基于客观、全面的材料才能做出判断的,并不能说“一眼看穿”而把问题简单化、神秘化。
误区三:心理咨询就是聊天
表面上看,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就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面对面谈话,但这个聊天过程并不是随意、漫无目的、“张嘴就来”的。 相比于家人劝解、朋友安慰、领导教育,心理咨询师的“聊天”更专业,也更有针对性。一般来说,心理咨询师初次接触来访者时,首先会询问来访者的主要困惑,再了解他的一般情况(如家庭、工作、生活、学业、人际关系等等)。对来访者有了大概印象以后,针对某些人,咨询师还会使用一些量表、测评来评估来访者的主要心理问题,并初步诊断,然后制定咨询或治疗方案,而每一次的咨询都是有目的的,都是要解决一个或多个问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