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践活动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实践活动 > 正文

“心悟流光,成长共享”书评、影评征集活动作品展示

发布日期:2025-09-12   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中心   点击量:

夏日的时光,总带着几分慵懒与惬意,蝉鸣阵阵,晚风轻拂。就在这悠然氛围里,“心悟流光,成长共享”书评、影评征集活动拉开了帷幕。它像一颗灵动的小石子,投入同学们的心湖,泛起对心理健康深度思考的层层涟漪。此活动宛如一把钥匙,为大家开启了一扇用文字记录心灵触动的大门。一经发起,便迅速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。大家利用暑假闲暇,认真阅读心理学书籍、观看心理题材影片,随后将所思所感化作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投稿,下面,我们一起欣赏优秀的书评、影评感悟。

商学院

跨境2402

胡梦婷

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阅读感悟

翻开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之前,我本以为这只是一本披着童话外衣的通俗读物,可随着蛤蟆先生一次次走进苍鹭咨询师的诊室,我却在这个拟人化的故事里,看到了无数个“自我”的影子。这本书没有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堆砌,却用温柔的叙事,将成年人内心深处的困惑、挣扎与救赎,娓娓道来,让我在阅读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。

蛤蟆先生曾是庄园里意气风发的绅士,却在某一天突然陷入情绪的泥潭:他懒得梳妆、拒绝社交,连最喜欢的划船也提不起兴趣,甚至觉得“活着没意思”。这种状态像极了现实中我们遭遇挫折后的样子——可能是一次失败的工作项目,一段破裂的人际关系,或是长期压抑的情绪爆发,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困在负面情绪里,却找不到出口。而苍鹭咨询师没有居高临下地说教,也没有给出“你要开心起来”的空洞建议,而是一次次追问“你感觉怎么样”“你想怎么做”,这种引导式的沟通,让我明白:真正的心理治愈,从来不是别人给予答案,而是自己主动探寻内心的过程。

书中最让我触动的,是对“自我状态”的解读。苍鹭告诉蛤蟆,每个人都有“儿童自我状态”“父母自我状态”和“成人自我状态”。“儿童自我状态”让我们像孩子一样敏感、脆弱,容易被情绪支配;“父母自我状态”则会让我们用挑剔、指责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,就像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评价;而“成人自我状态”,是能理性分析问题、客观看待过去、自主做出选择的状态。回想自己的生活,我常常在“儿童自我状态”中逃避困难,又在“父母自我状态”中自我批判——考试失利时,会像孩子一样崩溃哭泣;工作出错时,又会在心里指责自己“怎么这么没用”。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懂得,真正的成熟,不是否定“儿童自我状态”的脆弱,也不是被“父母自我状态”的批判裹挟,而是学会用“成人自我状态”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理性地解决问题。

蛤蟆先生在咨询过程中,曾一次次追问苍鹭“你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”,可苍鹭始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。这让我想起自己遇到困境时,也总习惯向别人寻求“标准答案”,却忽略了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独特性,真正能解决问题的,只有我们自己。就像蛤蟆先生最终在一次次自我探索中,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,我们也需要在人生的困境中,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勇敢地面对问题,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拯救。

合上书页,蛤蟆先生的故事仍在我脑海中回荡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心理学读物,更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。它让我明白,成长路上难免会有迷茫与痛苦,但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,与自己的内心对话,用理性和接纳拥抱自我,就一定能在自我救赎的道路上,看见属于自己的光。

本科部

应化工2401班

寇如意

电影《心灵捕手》中的心理学

《心灵捕手》讲述麻省理工清洁工威尔的故事。他出身贫寒,有童年受虐创伤,常与好友斗殴,虚度光阴,却藏着顶尖数学天赋,偶然解开教授蓝勃的难题后被其发现。威尔因暴力犯罪将入狱,蓝勃以他接受心理咨询为条件为其争取缓刑。起初威尔用尖锐言语赶走多位咨询师,直到遇见肖恩。肖恩以平等姿态打破他的心理防线,用“这不是你的错”帮他释放多年情绪,正视创伤。最终威尔放下伪装,拒绝蓝勃安排的高薪科研工作,前往加州寻找爱人,开启新人生。

从依恋理论来看,威尔童年的虐待经历,让他形成了“回避型依恋”。他用叛逆伪装脆弱,用刻薄推开他人,本质是害怕再次经历被抛弃的痛苦——就像心理学中“防御机制”的体现,通过“否定”和“投射”,将对被伤害的恐惧,转化为对他人的攻击,以此保护自己免受二次伤害。于我而言,童年时总在压抑的家庭氛围里小心翼翼,习惯了沉默应对矛盾,也没学会坦然接住温暖。长大后才发现,这份底色悄悄影响着感情里的自己——当有人突然递来关心,比如记得我的喜好、主动问我累不累,第一反应不是感动,而是下意识躲开,常常觉得亏欠。

后来到了高三,遇到了一位交心的朋友,在她身上,我看到了被爱的模样,她对我很好,可我总想着要怎么报答她,总觉得她不必对我如此,渐渐地,她注意到我的心理矛盾,时常告诉我:“你不是矫情,是过去没被好好接住过,才会怕这份好留不住。”她还说,慢慢来就好,不用逼自己立刻敞开心扉,哪怕只是先试着说一句“谢谢你”,也是在和过去和解。几句话像软乎乎的光,一下把心里的闷散开了些。

直到后来才懂,这不是不懂珍惜,而是童年没被好好滋养出“值得被爱”的底气。就像习惯了阴天的人,突然遇见阳光会本能眯起眼,那些突如其来的关心,会让我想起过去家庭里缺失的温暖,既渴望又害怕这是短暂的错觉,只能用回避,悄悄护住心里没安全感的角落。

观看完《心灵捕手》让我明白,面对心理困扰,首先,要正视创伤而非逃避,承认过往影响才是疗愈开端;其次,需警惕自我否定,别用过去的错给自我贴负面标签;最后,要明白,向信任的人倾诉或寻求专业帮助不是软弱,而是对自身心理健康负责的勇敢之举。

本科部

应计科2401班

郑浩英

读《原子习惯》有感

《原子习惯》是由詹姆斯·克利尔所著,讲述了如何通过微小习惯实现巨大改变。书中围绕习惯养成的四大定律——“让习惯显而易见、有吸引力、轻松易行、令人愉悦展开”,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一步步塑造新习惯、摒弃旧习惯进行自我提升,且适用于健康、学习,工作等任何领域。

我认为这本书的心理主题是通过顺应人性规律,重塑行为与自我认知,让“微小行动”自然沉淀为“稳定习惯”。培养习惯的第一步,就是设计好环境,让好习惯无处可逃。就像我在暑期读这本书,我会把书放在床头的充电板边,如果我躺着或是要给手机充电,就能想起来去阅读。同样,坏习惯也要反着来,让它“不显而易见”。比如我晚上忍不住刷视频的时候,就会把手机放到不能触手可及的地方;如果一个习惯不能给我们带来短期奖励,很可能坚持不了多久,这时候,我们就需要把好习惯和一些“愉快的体验”绑定在一起,比如我看书的时候会听自己喜欢的轻音乐。如果每天目标过于远大,现实是我们就不想去迈出一小步了。之前在校的时候我想减肥,但制定的计划是每天跑5公里、戒掉所有垃圾食品,结果跑了两天腿疼,第三天开始外卖又点了奶茶……这样的目标过于激进,很难持续。詹姆斯告诉我们,与其追求巨大的改变,不如专注于每天进步1%。你可能觉得1%没啥意义,但如果每天坚持1%的微进步,一年下来,你的能力和状态就会提升37倍;反之,如果每天退步1%,一年后就会衰减到接近于零。最后一个法则是强化好习惯的“成就感”,为了避免半途而废,可以在完成小目标后及时奖励自己,像我就会买一两块钱的小饰品。

《原子习惯》让我明白,心理成长不必依赖剧烈的自我对抗,而是通过拆解目标、设计环境、锚定身份等方式,顺应人性规律去积累微小进步,它教会我用“成为爱阅读的人”替代“必须读完几本书”的焦虑,用把瑜伽垫铺在床边来降低运动的心理门槛,用每完成一次小习惯就奖励自己的即时反馈滋养信心,最终在不知不觉中,让坚持从“消耗”变成“自然”,也让我更接纳不完美的自己,相信持续的微小改变能带来内心力量的复利式增长。

本科部

应化工2401班

林玉蓉

读《西游记》有感

《西游记》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,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。唐僧为普度众生,去往西天采访求经,在路途中收了压在五指山下的齐天大圣孙悟空、被贬下凡的天蓬元帅猪八戒、被贬下凡的卷帘大将沙和尚为徒,又得白龙马代步。四人团队性格各有不同,孙悟空神通广大却桀骜不驯,猪八戒贪吃懒惰且常闹散伙,沙和尚忠厚老实,不争不抢,唐僧慈悲为怀但是有时迂腐固执。他们一路降妖除魔,过五关斩六将,最终战胜自我、化解内部的矛盾,成功取得真经,修成正果。

从心理学视角看,取经团队的历程映射了“自我整合”与“团队心理动力”的主题。

个体层面,孙悟空的“紧箍咒”可视为超我对本我的约束——他最初随心所欲(本我主导),在紧箍咒(责任意识)的约束下,逐渐从“大闹天宫”的“齐天大圣”成长为“斗战胜佛”,完成了冲动向自律的转化,这与心理学中“自我控制”的发展过程高度契合。

团队层面,四人的冲突与磨合体现了“群体动力学”原理。猪八戒的“散伙”念头代表群体中的消极情绪,沙和尚的“调和”是群体稳定的粘合剂,唐僧的“目标坚定”则为团队提供了核心凝聚力。他们在矛盾中保持前行,本质是不同心理特质在共同目标下的兼容。

《西游记》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两点重要的启发。一是接纳“不完美”,取经团队中没有绝对完美的角色,孙悟空英勇但急躁、唐僧善良但固执,但他们从未因同伴的缺陷放弃目标。这提醒我们,在自我成长的时候不必追求“毫无瑕疵”,可以适时的接纳自身的不足(如偶尔的拖延、怯懦),并与“不完美”和解,反而可以减少内耗,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挑战。二是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互相成长,师徒四人的相处证明,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支撑。孙悟空因唐僧的信任学会责任,猪八戒因团队的包容逐渐收敛惰性,这就和现实中的相处一样,家人的理解、朋友的鼓励,老师的关心都能帮助我们克服性格弱点。这令我明白了,主动维护积极的人际关系,既是获得支持的途径,也是自我完善的动力。

  取经之路如人生的旅途,真正的“真经”或许不在终点,而在接纳自我、协同他人的过程中。